“马院+书院”铸魂育人 | 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扎根文化沃土培育新时代岐黄传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引向深入,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自觉担当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学校雄踞黔中腹地修文——这片孕育了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思想瑰宝的文化沃土,将深挖彻悟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缘文脉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政治任务,致力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焕发新生。

学校于10月30日下午,在图书馆一楼思政研训中心举行中华文化书院挂牌仪式。学校院长胡绍波、党委书记马四朴、副理事长陈龙斌、执行院长田丹,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戴德铸,党委委员、副院长白宗新,副院长肖义虎出席。各学部(院)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共计120人参加仪式。

学校党委委员、常务副院长梅国海主持仪式。

胡绍波、马四补共同为中华文化书院挂牌。

胡绍波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书院不仅是理论武装的阵地、文化传承的高地,更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地。书院将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鉴、中医药文化融合实践等系列活动,推动“文化+思政+专业”有机统一,实现“以文化人、以技立身”的育人目标。

挂牌仪式后,学校师生赴修文阳明书院举行中华文化书院教学实践育人基地揭牌仪式。修文县阳明书院理事长谌业军,修文县阳明书院副秘书长刘钰,学校院长胡绍波,党委书记马四朴,副理事长陈龙斌,执行院长田丹,党委委员、常务副院长梅国海,副院长肖义虎,阳明学社顾问胡光胤出席。

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戴德铸主持仪式。

谌业军在讲话中强调,阳明书院作为传承阳明心学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道、悟道、讲道与文化洗礼的多重使命。期待双方的深度合作,让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他指出,此次合作将聚焦“技术与德行并重、做人与做事统一”的育人理念,通过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共研文化育人课程、共办传统文化活动等具体举措,将阳明文化中“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思想融入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

胡绍波在讲话中进一步阐释了“明德为学、笃行致远”的育人理念。他指出,阳明书院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追求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书院的文化浸润中领悟‘致良知’的精神内涵,更要引导他们将这种文化自觉转化为专业学习和职业追求的内在动力。”最后,他号召全体师生以此次合作为新起点,在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的征程中,既要夯实专业基础,又要筑牢文化自信,让青春的智慧与力量在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胡绍波与谌业军签署协同育人合作协议。

胡绍波与谌业军共同为“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中华文化书院教学实践育人基地”揭牌。

学生齐诵《教条示龙场诸生》。

学校阳明学社社长罗小凤同学发言,她承诺学社将以此次挂牌为起点,努力成长为既掌握“师承+学历+民族医学”精湛技艺,又秉持“致良知”纯净初心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

此次中华文化书院与教学实践育人基地挂牌,体现了学校在“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方面的系统理念与实践路径:

一学理融合:构建“医道相通、心技双修”育人新格局

学校深入践行“两个结合”,立足“龙场悟道”思想原乡的地缘优势,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阳明心学、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以文化人、以医育心”的协同育人逻辑。

从哲学本质上,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阳明文化主张“心即理”“一体之仁”,中医药文化则注重“天人合一”“身心一体”。三者共同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在哲学观、实践观与价值观上高度契合。学校将阳明文化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核心要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人的解放理论相融通,融入中医药“仁心仁术”的职业伦理,构建起“理论筑基—文化润心—医德践行”的育人闭环。

在目标导向上,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价值立场,中华文化书院则承担文化传承与心性涵养功能,二者共同服务于培养“心中有信仰、手中有技艺、肩上有担当”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实现“马克思主义底色、中华文化根基、中医药专业特色”三统一。

我校学子在龙冈书院聆听《龙场悟道辨析》专题讲座。

实践体系:打造“三位一体、双轨并进”育人新路径
(一)课程融合:构建“思政+文化+专业”三维课堂

学校推动思政课程、文化通识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大思政+大文化+大专业”育人格局。在思政课程中嵌入“阳明心学与医德修养”“中医药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模块,由马院教师与书院学者共同授课,实现“思政引领—文化阐释—专业认同”三位一体教学闭环。

在通识课程层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文化与修心》《阳明学概论》等必修课,并将“致良知”“事上磨炼”等心学理念融入《中医基础理论》《医古文》等专业课程,引导学生从“医道相通”的角度理解“仁心仁术”的深刻内涵。

在实践教学层面,学校与修文阳明书院、修文龙冈书院、中国阳明文化园共建教学实践育人基地,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

《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我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与民族医学传承新模式。

(二)科研协同:推动“医哲交融、研用互促”学术创新

学校依托阳明文化转化运用育人中心与阳明学社,整合马院、书院、中医药等多方资源,聚焦“阳明心学与中医身心观”“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等方向开展专项研究,推动“理论研究—教学转化—社会服务”闭环运行。

在学术成果转化方面,学校将阳明文化中“知行合一”“亲民思想”等理念,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解读,开发《山高月阔心灯不灭:王阳明核心思想》等教学案例与微课资源,推动学术成果向育人资源有效转化。

我校外语教研室专任教师蒋翌君参与制作《山高月阔心灯不灭:王阳明核心思想》国际化传播微课。


(三)
育人协同:构建“浸润式、全链条”文化育人生态

学校以“阳明文化”为载体,打造“第二课堂”文化育人品牌,通过经典诵读、心学讲座、医德讲堂等活动,实现“文化浸润—价值引导—行为塑造”有机统一。2024年以来,阳明学社组织开展《教条示龙场诸生》集体诵读、“良知与医德”主题研讨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从阳明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

在育人阵地建设方面,学校打造“阳明书苑”“阳明像”等文化空间,推动阳明文化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体验”。

参与编排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修心研学”方阵,开发《龙场颂》《格竹·悟道》等艺术融合作品,实现“以乐教助化人、以艺教强认同”。

学校围绕贵州省“四大文化工程”,结合中医药专业特色,实施红色文化赓续传承、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守正创新、屯堡文化研究推广系列文化育人项目,将“书院”建设成为融入地方文化发展战略、服务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育人阵地,彰显育人特色。

学校青马班学员走进大木村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此外,学校持续开展“美丽乡村校地联动”“国学义诊”等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将“知行合一”理念转化为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医学专业学子在小箐镇集市开展义诊。

机制创新:完善“制度保障、内涵驱动”育人新机制

在组织保障方面,为保障“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机制有效运行,学校构建“党委领导、双院联动、多元参与”的组织体系。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担任组长的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华文化书院协同育人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与考评机制。为确保协同育人工作落到实处,成立“马院+书院”协同育人工作专班,形成“党委领导、专班推进、部门协同”三级工作机制。为正式实施协同育人工作,成立中华文化书院,为学校二级独立教学单位。

在师资建设方面,实施“双导师制”,组建由马院教师、书院学者、临床医师构成的协同教学团队,通过“师承”的形式,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兵作战”转向“集团作战”。

在经费保障方面,形成“省级专项+校级配套+社会支持”多元投入机制,确保课程建设、学术研究、文化实践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贵州日报报刊社报道我校师承教育。

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与“文化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以“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模式为突破口,开创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立德树人新路径。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阳明心学与中医药文化三大体系的深度融合,更探索出了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彰显文化自信的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之路。

学校创新构建“医道相通、心技双修”的育人体系,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阳明文化的修身智慧与中医药学的济世精神交相辉映,共同滋养着新时代中医药人才的成长。这一育人模式,既是“两个结合”在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例证。

立足阳明心学发祥之地,传承岐黄之术济世之志。学校正以文化传承创新为笔,以中医药特色育人为墨,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画卷上,书写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杏林华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汇聚广大师生员工的智慧,畅通沟通渠道,增进学校领导与师生员工的密切联系,学校专门设立了”院长信箱”。请您在使用时注意以下几点:

1、学校欢迎广大师生员工就学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单位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2、来信内容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并应客观真实。

3、建议您尽量详细地描述所反映问题,并填写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反馈办理情况。

4、邮箱地址:President@gzyszx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