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实施方案

为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师资队伍,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引领者,其队伍建设对于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创新的迫切需求。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文件,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原则

(一)培养目标

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增强思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思政教育实践能力;提升思政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推动学校思政教育的深入发展和创新。做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作风正派、品行端正、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虚心学习、爱护学生。

(二) 培养原则

坚持政治引领、德才兼备;坚持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校内培养与校外交流相结合。

二、培养内容

(一)思想政治素质提升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

2.开展师德师风教育,通过专题讲座、榜样示范等形式,引导教师坚守职业道德,做到敬业爱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二)教学能力培养

1.教学培训与研讨: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培训和教学研讨会,邀请教学名师进行示范教学和经验分享,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课程建设与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教学观摩与评价: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活动,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定期评价和反馈,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

(三)科研能力提升

1.学术交流与合作: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术视野。鼓励教师与其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科研水平。

2.科研项目申报:组织教师开展科研项目申报培训,指导教师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对教师申报的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导。

3.学术成果发表:鼓励教师积极撰写学术论文、著作等科研成果,为教师发表学术成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四)社会实践锻炼

1.社会调研:组织教师开展社会调研活动,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和实际需求,为教学和科研提供现实素材。

2.挂职锻炼:安排教师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进行挂职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

三、培养方式

(一)岗前培训

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包括教学规范、教学方法、师德师风等方面的培训。

(二)导师结对制

为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可选择“一对一 ”或“一对多 ”的方式。“一对多 ”为一个导师可同时指导几名青年教师(原则上不超过 3 人)。

(三)专题培训

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组织开展各类专题培训,如教学方法培训、科研方法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等。

(四)学术交流

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术视野。

(五)实践锻炼

安排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教师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实施。

组长:陈龙斌、胡绍波

副组长:戴德铸、梅国海、白宗新

领导小组下设培训办公室,负责培训事宜的统筹安排工作,办公室设在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主任徐立龙、副主任李齐松、张应。

(二)经费保障

设立教师培养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学术交流、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的支出。

(三)考核评价

建立健全教师培养考核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培养效果进行定期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评优评先等的重要依据。针对新教师,严格实施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确保新教师了解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学校基本情况和定位,具备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熟悉主要教学规范,掌握基本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学会基本教学设计和课堂管控,能够爱岗敬业、站稳讲台、上好每一门课。

五、附则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