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风采丨宋洪超:专升本路上调制的科研“配方”

个人荣誉

1.2024年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单项奖学金;

2. 2024年第六届中国—东盟留学生创业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

3. 2024年第八届“创客中国”福建省一等奖;

4. 2024年贵州省“挑战杯”创业创新竞赛贵州省优秀奖;

5. 2024年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贵阳市选拔赛晋级奖;

6. 2023年第七届“创客中国”贵州省优秀奖;

7. 2022年第十三届贵州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等奖。

主要成果:

1.一种眼子菜滚珠剂的制备方法及眼子菜滚珠剂;

2.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口腔全景图像数据处理优化方法及系统;

3.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口腔全景片实例分割方法。

承担课题:

1.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玉米须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

医药学部2023级药物制剂专升本1班

他是课堂上认真记录的求知者,是实验室里反复调试仪器的探索者,也是团队中默默钻研的参与者。在专科到本科的五年时光里,在一次次实践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他就是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医药学部2023级药物制剂专升本1班宋洪超。

专科启蒙:在笨拙中筛出科研“原料”

2018年,就读于安顺职业技术学院的宋洪超在李明松教授的天然药物课堂上,第一次意识到中药研发背后需要系统的方法。当李教授谈及“传统中药剂型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时,他主动申请加入“眼子菜不同剂型的研究及标准研究”课题,开启了实验室初体验。

那些手忙脚乱的日子,成了他科研的“启蒙教材”:记混旋蒸仪的温度档位,导致提取液报废;移液枪操作不熟练,浪费了珍贵的对照品;对着CNKI检索页面发愣,不知道如何组合关键词……“当时觉得自己像个‘科研门外汉’,连最基础的‘原料’都筛不好。”他笑着回忆,是李教授“科研要从‘会拧螺丝’开始”的叮嘱,让他在实验室吃住两周,终于掌握了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进样流程,学会用“眼子菜+剂型+标准”组合检索文献。

2021年专科毕业时,课题虽因学制限制未能深入,但他在药企实习中发现的“传统中药质检效率低”的痛点,以及在实验室积累的仪器操作和文献检索能力,成为他选择专升本、继续探索药学领域的直接动力。“那时就想,能不能用更便捷的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带着这个朴素的想法,在李明松教授的鼓励下,他毅然踏上专升本之路,凭借不懈努力,于2023年成功考入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由此开启了更为系统、深入的科研探索新征程。

本科实践:在试错中慢熬科研“工序”

进入本科阶段后,宋洪超在徐雪、吕船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眼子菜”开发展开深入研究。作为队长的他,带领团队针对传统中药剂型的不足,开展“眼子菜滚珠剂”的制备研究,历经多次配方调整和工艺优化,2024年,这份凝结着“笨功夫”的成果《一种眼子菜滚珠剂的制备方法及眼子菜滚珠剂》亮相贵州省“挑战杯”,虽只获得优秀奖,却让他更笃定:“科研就像配中药,差一味火候、少一道工序,效果都不一样。”同年,他参与口腔医学影像处理项目,负责中药成分数据标注;作为负责人申报国家级大创项目,从零学习分子对接软件,在邓万娟老师指导下修改17版课题设计……这些经历带给他的不是荣誉列表的膨胀,而是实实在在的“技能包”升级:会用SPSS分析实验数据了,能独立搭建简单的分子对接模型了,甚至能给学弟学妹讲解“如何用Excel做数据可视化”。

“本科科研没有‘大招’,就是把‘筛原料、配溶液、调参数’这些小事做到极致。”

日乾夕惕,功不唐捐。2024年是宋洪超科研与竞赛双丰收的一年。他参与“第六届中国东盟留学生创业创新大赛”,与团队并肩作战、日夜攻坚,最终斩获全国二等奖;同期,作为负责人申报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玉米须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成功立项。为推进全新领域的课题研究,他主动利用课余时间恶补专业知识,在徐雪、邓万娟、付乐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反复查阅文献、搭建模型、调试参数,逐步突破技术瓶颈,推动课题从理论构想迈向实质研究阶段。在各类创新赛事中,宋洪超累计获得多项荣誉:与贵阳传送门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2项成果研究并申报国家专利2项;2022年获第十三届贵州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等奖,2023年获第七届“创客中国”贵州省优秀奖,2024年获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单项奖学金、第六届中国东盟留学生创业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第八届“创客中国”福建省一等奖、贵州省“挑战杯”创业创新竞赛优秀奖(队长)及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贵阳市选拔赛晋级奖。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和团队改了无数遍方案的凌晨,是团队实验室互相开玩笑打气,是把数据摊开重新捋逻辑的周末。他坦言,这些经历带给他的不仅是荣誉,而是实实在在的成长。

团队协作:在分享中调和科研“复方”

在科研实践中,宋洪超更看重科研能力的提升,而非单纯追求成果产出。他围绕口腔医学影像处理开展研究,形成《基于深度学习的口腔全景图像数据处理优化方法及系统》《基于深度学习的口腔全景片实例分割方法》等成果。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他对科研的持续投入:遇到技术问题就查阅文献、请教老师,为优化算法在实验室多次调试,在反复试错中积累经验。他相信,扎实的能力积累才是科研长远发展的基础,而成果只是探索过程中自然结出的果实。

作为班长,宋洪超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学长型队友”。他带着大家一起读,把难懂的地方用通俗的话讲出来。他说,自己刚进实验室时也什么都不会,都是学长学姐手把手教的,现在轮到自己带新人,就想让大家少走点弯路。团队合作时,他从不觉得自己是“负责人”就该多做什么,反而总是把机会让给学弟学妹,自己默默在背后改方案、理逻辑。他觉得,科研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从协调科研项目分工到鼓励同学参与竞赛,他用耐心和担当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成为同学们眼中“接地气”的榜样。

期许未来:在平凡中熬制科研“膏方”

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回顾五年历程,宋洪超最珍视的是实验室记录本上的点点滴滴:专科时第一次成功提取眼子菜有效成分的兴奋标注,本科时记录滚珠剂黏度的30多组实验数据,还有大创项目中被划满问号的文献批注。这些痕迹见证了他从“科研小白”到“能独立完成基础实验”的蜕变。“科研不是空中楼阁,是把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让实验室成果贴近临床需求。”

从专科时拧错旋钮的“科研新手”,到本科时能独立设计实验的“配方调制者”,宋洪超的五年科研路没有高光时刻,却充满了“接地气”的坚持:仪器不会就画流程图贴在桌上,文献难懂就逐句翻译成中文,方案被否就和队友在实验室重新捋逻辑。这些别人眼中的“笨拙”,正是他调制的科研“配方”——以专科积累为“药底”,以本科实践为“药引”,在日复一日的“筛、配、调”中,熬出属于自己的成长滋味。或许正如他常说的:“科研就像熬膏方,急不得,只要火候到了,自然能熬出真章。”

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汇聚广大师生员工的智慧,畅通沟通渠道,增进学校领导与师生员工的密切联系,学校专门设立了”院长信箱”。请您在使用时注意以下几点:

1、学校欢迎广大师生员工就学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单位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2、来信内容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并应客观真实。

3、建议您尽量详细地描述所反映问题,并填写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反馈办理情况。

4、邮箱地址:President@gzyszx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