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活动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2025年4月25日,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22名学生,赴贵阳修文阳明文化园开展“阳明心学与新时代思政教育”主题实践教学活动。此次活动特邀贵阳市王阳明法治研究会会长胡光胤、王阳明纪念馆馆长胡小康担任现场教学导师,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与理论阐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在胡光胤、胡小康两位专家的全程指导下,实践教学以“空间叙事+理论阐释+互动研讨”三维模式展开:

全体人员首先抵达王阳明巨型铜像广场。导览过程中,两位专家系统梳理王阳明先生的生命轨迹,从其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切入,深入阐释谪居龙场时期的思想嬗变历程,揭示“龙场悟道”作为心学体系形成标志的历史必然性。在铜像前,师生行肃穆鞠躬礼,以仪式化表达完成对先贤思想贡献的致敬性文化认同建构。 

继而,同学们进入王阳明纪念馆开展文本精读与图像解译。馆内文物史料、图像叙事与数字技术的多维呈现,构建起王阳明生平思想的立体阐释空间。两位专家依托展陈体系,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哲学命题进行知识考古学意义上的学术解读,并通过现实场域中的案例勾连,引导学生开展阳明心学现代性转化的价值思辨,实现历史文本与当代语境的视域融合。

于阳明洞文化场域,胡光胤教授以“困境中的思想突破”为阐释框架,系统讲述王阳明谪居期间的生存境遇与思想跃迁过程。学生通过物理空间的在场体验,直观感受历史情境中的精神淬炼历程,结合摩崖石刻的文本细读,完成对阳明文化符号系统及其哲学涵的深度解码,进而建构起传统文化精神谱系与新时代青年价值养成的意义网络。

在龙冈书院遗址现场教学环节,两位专家以历史还原的方法论,解析书院创建的时代背景、教育范式及其作为心学传播载体的文化功能,揭示古代书院教育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理论勾连。学生通过场景沉浸式体验,深化对阳明先生“学以去其昏蔽”治学精神的理解,并建立专业素养提升与传统学术精神传承的认知关联。

此次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阳明文化园实践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专家学者的精彩讲解和实地参观学习,同学们近距离接触了阳明文化,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同学们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也为他们今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学院将继续组织更多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审|杨济秀

二审|李齐松

三审|戴德铸